剧院动态

NEWS
首页 - 演出资讯 - 剧院动态

新人“顶梁” 骑兵精神“带代”相传

Time: 2024-07-10 浏览次数:814次 信息来源:暂无
T

7月5日、6日,舞剧《骑兵》在呼和浩特市开演,拉开2024年下半年全国巡演的序幕,桀骜不驯的“小红马”又将和它的主人冲出草原,向全国12个城市奔去。


图片


原创舞剧《骑兵》自2019年8月首演以来,陆续将“荷花奖”、“文华大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大奖收入囊中,实现舞剧圈奖项的“大满贯”。5年时间走过,作为中国舞台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原创舞剧,该剧讲述了蒙古族青年朝鲁在历史关头,将个人选择与民族选择紧密相连,坚定地选择跟定共产党,加入内蒙古人民骑兵队伍,为全中国的解放而战斗的故事。在战场上,朝鲁选择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选择放下属于他的荣耀,忠诚于内心对和平愿景的向往而回到家乡。

全剧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人与马之间的战友情谊,既交错编织又贯通统一,将爱国主义精神、人类和平愿景、人性之美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尤其受到Z世代观众的喜爱,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英烈、对历史的尊崇,在网络平台上自发进行宣传和推荐。

图片

图片



5年间,六次提升修改让舞剧《骑兵》在人物形象、舞美、全局音乐及服装设计等方面愈加丰满。走到今天,主创团队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依然在打磨完善剧目。同时,每一代主要演员也不负众望,在灯光与舞台的交织中将角色形象和性格刻画得更鲜活、更引人入胜。“新一代”朝鲁、珊丹在近日的演出中与大众见面,从最初的邀请外援演员到如今的全面本土化,初代主要演员愿意卸下光环,对新生演员进行“传帮带”并且在演出中补替空位,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完成了新老演员的交替,培养的新生力量也在慢慢崛起,共同完成每一场演出。

作为“新一代”朝鲁的扮演者,陶楞坦言有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以往我只扮演普通骑兵战士,‘成为’朝鲁后,我需要在动作上更加投入,情绪表现上更饱满,才能不负大家的期望。”

初次演出结束后,看到观众起立鼓掌、尖叫,和他们挥手告别,“新一代”珊丹扮演者周穆增才感觉走出剧情,回到了现实。“有总导演何燕敏老师和斯琴师姐的帮助,我逐渐进入了珊丹这个角色,我希望能将珊丹个人成长、情绪变化传递给观众,塑造好珊丹这个角色。”


图片


在2024年未来的巡演行程中,朝鲁一角将由布仁孟都、陶楞扮演,吴永强、阿布日拉饰演战马尕腊,女主角珊丹则由周穆增、赵倩莹饰演。此次演出前,总导演何燕敏来到排练厅,为几位年轻演员进行指导。

总导演何燕敏认为无论是第二代战马尕腊吴永强,还是第三代、第四代男女主角,都可以在巡演中挑大梁,“从主创、主要演员到群演,我能看到他们对细节的要求不断在改进和提升,新加入的演员也提着一股气,整个队伍看起来很有精神,这样才能保证演出效果。”

图片



在本轮的巡演中,不仅是主要角色启用了新一代演员,在群演中也新增了许多新面孔。“一进团就能参演这部舞剧,我非常激动,每次排练和演出的时候我都尽力去跳,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新考入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的杨新宇作为一名新人,不仅演出认真,更是主动要求多上舞段,多磨炼自己。

总导演何燕敏作为内蒙古骑兵的后代,对骑兵有着一份特殊情结,她曾说,《骑兵》创作的初衷就是要致敬为祖国流血牺牲的骑兵英雄。舞剧《骑兵》承载的是先辈们的遗志与精神,不断有新血液加入其中,这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艺术的延续。

图片







场灯一亮一熄间,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浅吟低唱,是真挚情感的流淌,在剧场回荡;马头琴声响起,充满了对英烈的敬意与缅怀。

原创舞剧《骑兵》如今走出内蒙古,走出草原,走向祖国大江南北,不仅成为内蒙古艺术剧院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弘扬北疆文化的标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