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就是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幕式上最后一个表演的团队吧?《八骏赞》唱得非常好听!太赞了!”、“你们的表演简直是天花板,获得两个一级团和典范之声是实至名归!”。7月19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颁奖典礼结束后,许多参赛团队成员这样称赞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表演。
7月19日,在国图音乐厅进行颁奖典礼,内蒙古艺术剧院获得最高荣誉奖项“典范之声”合唱团。
拿着沉甸甸的奖杯、证书和牌匾,所有演员非常激动。在三十多年的积淀与磨练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始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有着浓郁的北疆特色、体现内蒙古风格的优秀作品。如今,再次站在世界级比赛的舞台上,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用其真诚、真情以及过硬的实力,让北京、让世界听见来自内蒙古,来自北疆的声音。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分获民谣组、成人混声组最高分,斩获两个一级合唱团称号。
回看这一路走来,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不移,有迹可循。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7月14日抵京后,没有排练场地,合唱团就和住宿酒店进行沟通,不打扰住客休息的前提下,在大厅角落完成每天的练习,狭小闷热的环境,有限的排练时间,演员们循环反复地练习比赛曲目。
演员们在赛前练习。
7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国家大剧院盛大开幕。在开幕音乐会表演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作为压轴团体,为国内外听众带来《八骏赞》、《吉祥颂》两首作品。高亢的歌声、欢快的旋律唱出了对参赛团队的欢迎和祝福,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不过欢乐的情绪没有持续太久,开幕式表演结束后,合唱团的演员们就迅速切换状态,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排练中。
开嗓、发声、曲目练习、抓细节、找问题……日子仿佛又回到前几个月间的排练时刻。日常演出与备战排练并线进行,没有六日,放弃休息,全情投入到排练中,一如排练厅内的横幅标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从春节后我们就开始准备比赛了,每天都在练,成员们和指挥也在互相磨合,一天(训练)6到8个小时,一点儿都不敢懈怠。备战的同时还完成了几场演出。”声乐队长布仁说道。
“高效有序”贯穿排练全程。走廊内陶布秀尔的演奏员在反复弹奏练习,会议室内男声、女声、和声交替练习,短暂的休息间,演员们互相讨论音准、声部配合、动作,偶有说笑,可谓苦中作乐,但当指挥一示意进入排练,所有演员就能迅速转换状态,开始新一轮的练习。
赛前排练。
女高音演员乌拉娜谈到,长时间的训练对演员的嗓子是个巨大的考验,“很多人练的声带已经没法闭合了,声音都是沙哑的,只能想尽一切办法保养好嗓子。”
嗓子作为无伴奏合唱演员唯一且重要的“乐器”,决定了演出的质量和效果。7月中旬恰逢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干燥,容易发炎上火,这对演员的嗓子也是个挑战。
内蒙古艺术剧院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为了保障嗓子这一“乐器”能在演出及比赛期间达到最佳状态,也早有准备。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莉,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田永东,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郑睿达,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艳在临行前与内蒙古艺术剧院工会向全体演员送上胖大海、金银花、罗汉果、金嗓子喉宝等慰问物资,为演员们的嗓子“保驾护航”。
赛前动员。
“在这次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不仅代表内蒙古艺术剧院,代表内蒙古,更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对世界进行展示,希望大家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一个有礼、有节、文明、有序的文艺工作者面貌。我相信大家能在正式比赛中能超水平发挥,把最高奖项带回来!”李莉书记在赛前对合唱团演员们叮嘱万分,期待万分。
带着众人的期待和必胜的决心,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走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
回归初心 再创辉煌
什么曲目能展现无伴奏合唱的优势,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还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合唱团要突破的又一难关。
合唱团团长那日苏谈道:“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团的风格,在我们的作品中融汇长调、呼麦、潮尔、马头琴等内蒙古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在选曲中既符合了赛制要求,又凸显了北疆文化特色。”
混声无伴奏合唱一直以来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拿手好戏”,从1987年建团至今斩获了二十余项国内外合唱大小赛事的金奖及冠军,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将内蒙古民歌及创作歌曲融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唱响了全世界。
7月16日,民谣组比赛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进行。
在7月16日的民谣组比赛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演唱了《孤独的白驼羔》和《舞韵》两首曲目。
《孤独的白驼羔》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经典保留曲目,合唱团凭借此作品在西班牙“第29届托罗萨国际合唱大赛”荣获主调比赛三等奖;在韩国釜山“第二届奥林匹克国际合唱大赛”,荣获三项冠军,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三次在韩国釜山升起、奏响;在“第36届法国图尔国际合唱比赛”荣获银奖(金奖空缺)。
选择这首曲目参加评测既是希望能延续合唱团的荣耀,更是期待能在这基础上,团结凝聚起来,创造属于新时代合唱团的辉煌。
“请听那天籁之音,请看那盛宴之韵”恰如《舞韵》歌词所唱,在民谣组的盛宴之韵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歌声赢得评委好评,以最高分获得民谣组一级合唱团称号,并被授予本届赛事最高奖项“典范之声”合唱团荣誉。
演唱结束后,评委吴可畏点评道,“内蒙古合唱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内蒙古特色元素,在作品气度上,演唱规格上有着强烈的国际性。”
7月17日晚,合唱团作为成人混声组评测中最后一支上台的队伍,演唱了《博爱的母亲》、《步调》两首曲目。其中,《博爱的母亲》是著名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将传统劝奶歌进行再创作的作品,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背景,新添了中文歌词,旋律婉转悠扬,余韵绵绵,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及听众。
7月17日,成人混声组比赛在北理文博中心进行。
“声音一出,我就要哭了。”这也是许多组委会工作人员共同的心声。
同样,在成人混声组以最高分获得一级合唱团称号。至此,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又一次站在了国际合唱大赛的顶端,这张独属于北疆文化的合唱品牌,这一次被擦得更亮、唱得更响。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歌声有控制又不失内在的力量,在丰满中又有细腻的表达,评委明子琪认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在曲谱上严谨的表现达到了国际水准,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在演唱中都饱含情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真情合作 实力圈粉
7月18日晚,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与爱乐男声合唱团联袂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八面来风”音乐会。
混声合唱与男声合唱交替上演,《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莫尼山》、《八骏赞》、《家乡》、《九儿》、《花儿与少年》、《妈妈的九个祝福》、《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优秀作品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叫好,在二楼观众席更有观众打出了“内蒙古艺术剧院YYDS”条幅,实力表达对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喜爱。
观众沉浸在合唱表演中。
“被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圈粉了!你们一定要来四川演出,我们一定去听。”不少参加此次比赛的团队成员慕名来看音乐会。
音乐会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和爱乐男声合唱团合作了《苍天般的阿拉善》,一曲结束,场内尖叫声、掌声连连,“再来一首”的呼声不断,应大家要求,两支优秀的合唱团又演绎了《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两首作品,引发全场大合唱,这一刻音乐让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大家久久不愿离去。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与爱乐男声合唱团合作演唱。
爱乐男声合唱团指挥孙毅在演出结束后说:“这是一场赴约,赴我们在春天时定下的约定,几个月过去,我看到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努力和进步。音乐要去伪存真,爱乐男声合唱团和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都是在用真、用善去表现美,表达音乐的情感。”
著名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此次参赛进行全程指导,他说道:“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在情感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能用音乐、用情感去打动观众。”而且他认为通过这次比赛,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在技法、合唱理念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他期待合唱团以后能走向更大的平台,与优秀合唱团交流合作。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和爱乐男声合唱团也借此机会有了一个约定:在更多的城市里,举办合作音乐会,让大家感受合唱的魅力。
演出结束后,两支合唱团合影留念。
合唱之“合”,是合作之“合”,也是和谐之“和”,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的每一个演员都深知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和谐之声”,因此,每个人心中都紧绷着“相信指挥,相信队友”的弦,高度集中,配合默契,成就了今天的荣耀。
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每一次排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荣誉的背后是共同的努力,这也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所有成员的共识。
指挥斯力莫作为此次比赛中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直言,配合是合唱团走向成功最大的因素,“从每一句到每个段落的处理,大家都一点一点配合我,在气息、情绪、线条感上我们逐渐有了默契,我个人也在前辈们、老师们的指点下,进步了许多。”
当然,这份荣誉更离不开北疆文化的“血脉加持”。
评委明子琪在成人组评测中说,“《步调》这首曲目,我尝试排练过,但是放弃了,找不到那种感觉,只有内蒙古合唱者才能表达出来。”
“那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国内乃至国际组合无法复制的,烙印在内蒙古人民血脉中对北疆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合唱是内心外化、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来自内蒙古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将对北疆自然万物的深情融入到歌咏中,婉转悠扬的长调里,是大地母亲温暖的爱意,是辽阔草原轻柔的风,是蜿蜒河水的清甜,是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无数内蒙古艺术家、作曲家、歌唱家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将内蒙古的景、人、情写进旋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在歌词中,一代又一代的北疆歌者,不断探索、改进唱法和技巧,成为北疆文化的传唱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全体参赛演员在国家大剧院前合影。
大赛落下帷幕,但和美之声余音绕梁。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将继续肩负传递北疆之声的重任,在合唱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和而不同”的歌声讲述内蒙古故事、中国故事,用和美之声感染更多的听众。